衢州作为中国第一个取消GDP考核的城市,以“绿水青山”的理念打造城市“大花园”;以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推动机制创新。衢州围绕现代田园城市、浙江生态屏障、美丽幸福家园的发展定位,以创促建,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样板城市。衢州与陕西延安、深圳盐田一同从SUC首批试点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,列入首批“SUC可持续发展国际示范城市”,并于2018年2月11日,在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“第九届世界城市论坛”上正式公布。

zhejiang1.jpg

    衢州,为浙江省地级市。是一座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,一直是浙、闽、赣、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,素有“四省通衢、五路总头”之称。
    衢州,地处地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,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,一直以来,就有“神奇山水,名城衢州”的美誉。全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2.9%,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和全国12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。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.5万个,水资源总量达100亿立方米。衢州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市域国际家生态示范区,在工业化进程大踏步迈进的今天,衢州是难得的一块生态净土。

    绿色,是衢州的骄傲,也是它最生机勃勃的遗传基因。丰富的生态资源,也为衢州带来巨大的投资潜力和物质财富。近年来,衢州也以“打造生态屏障、建设幸福衢州”为主要目标,以八八战略”为总纲,按照“绿色发展、生态富民、科学跨越”的总要求,打好“三改一拆”、“四边三化”、“五水共治”等转型升级组合拳,大力推进绿色发展,致力加快绿色崛起。多年来的不懈努力,衢州先后荣获“国家森林城市”“国家园林城市”、“国家生态示范区”等重要荣誉。

   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:衢州的经济总量偏小,产业结构偏重,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六成来自重化工、金属制品和水泥建材这三大传统产业。“两山”转化任重道远,开放创新能力不强,新旧动能转换还需更大努力。产城人文融合不够,城市功能设施欠账较多,中心城市能级不高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,城镇化水平有待提升。

    衢州如何推进可持续建设?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“建设美丽浙江、创造美好生活”的重大战略部署,明确提出“衢州要成为美丽浙江重要生态屏障,重点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。”这一科学定位,充分彰显了衢州在“两美”浙江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。

1、以创新驱动发展,实现绿色崛起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、生态经济,加快推进工业转型、农业转型、服务转型和城市转型。
大力推动产业创新,着力培育支撑衢州未来发展的大产业,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。千方百计引进优质资源要素、高端项目人才。推进“互联网+”“金融+”“科技+”“标准+”“旅游+”“文化+”“体育+”,促进传统产业在互促共融中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。推动工业集群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,市区培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、氟硅钴新材料、电子化学品、汽车动力电池、特种纸、新能源、水资源、生物医药等百亿产业集群。打造绿色服务业新引擎,大力发展旅游、体育、文化、健康、养老等“幸福产业”,做大做强信息、物流、金融等产业。加快发展绿色农业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打基础、育主体、强链条、铸品牌,打造全市域放心农业体系,让衢州现代农业成为全省标杆、全国榜样。

2、改善人居环境,擦亮“绿色名片”。衢州全维度擦亮绿色名片,把全市当作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,推进城市景点化、郊区田园化、小镇特色化、乡村休闲化,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,加快建设具有衢州特色的现代田园城市。
加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积极推动美丽公路建设,融入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,着力实施农村公路“全域通达、全域提升、全域惠民”三大工程,把农村公路沿线打造成产业布局的大平台、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旅游的大走廊。进一步推进宜居城市建设,全力推进“治水、治污、治堵、增绿”工作。借力“五水共治”,开展城区水体整治和长效管理,全面提升城市内河及小微水体水质质量,确保全域消灭劣Ⅴ类水体。

3、打开大通道,构建立体交通网络。坚持交通先导,加快构建外联、内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,全面打通“两山”转化、消费者到大花园、“大湾区”到大花园的通道,促进衢州融入杭州都市圈,实现杭衢同城化一体化。
建设杭衢高铁、衢宁铁路,谋划推动杭深高铁近海内陆线建设,使衢州成为联通浙、闽、粤三省,长三角、海西、珠三角三大经济区,杭州湾和粤港澳两大湾区的高铁枢纽城市。发展市域轨道交通,建设市区到江山、龙游、常山、开化及重点镇的城际轨道,争取成为单轨列车技术标准制定、模式输出的示范应用基地。全面开通衢江航运,实现“一江清水送杭城、一艘游轮到衢州”。谋划浙西航空物流枢纽项目,构建以航空物流为中心,空运、水运、铁运、公运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枢纽。

4、聚焦生态旅游,提供衢州特色“产品”。挖掘衢州生态特色,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高端旅游产品,同时使得特色产业规模化,让更多的人想来、常来、留下来。
通过“点、线、面”结合引导全域旅游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。突出打造衢州古城休闲旅游发展核心,加快建设一批度假区、景区景点、旅游小镇、乡村旅游点和旅游综合体。建设“百里钱江源”1条景观带、“最美世遗”“最美乡村”2条旅游廊道和“一县一带”6条美丽经济展示带。以孔子儒学文化区建设为载体,加快推进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创建工作,加快建设古城文化旅游区。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中心、森林运动小镇、石梁溪田园综合体、铜山源水库旅游综合开发、新田铺田园康养综合体、龙游花海田园综合体、常山国际慢城、江山“归江山居”颐养小镇、开化根缘小镇等休闲旅游项目建设,培育一批幸福产业大产品,形成一批4A级景区群落。在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上,衢州市将以“主客共享”为导向,以做深游客体验为重点,建立城乡均质、类型多样、投入集约、人际公平的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。

5、实施最顶格的生态标准,推进全域生态功能区建设。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措施,打造引领全国的生态标杆。生态空间严格限定人口总量、建设用地、建设风貌、建筑高度、住宅总量,引导激励山区库区、生态敏感区农民向城镇集聚,谋划建设一批生态“无人区”。强化农民建房管控和风貌引导,打造人与自然与建筑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风景线。
坚持治水、治气、治土并进,守住“蓝天白云、绿水青山”的底色底线。打造一批“天然氧吧”,打响“负氧离子”品牌。坚决打好“五四三”攻坚战持久战,加强生态保护、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,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,加快市区引水入城、垃圾焚烧发电、城镇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建设,全面开展城乡垃圾分类、彩色林建设、珍贵树种植。统筹生态、景观、文化、旅游功能,大力实施“千里水道·大美衢州”“十项百亿防洪排涝”等工程,加快高坪桥水库、开化水库、寺桥水库等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。

6、坚持开放开发,积极推动省级协作,主动融入“一带一路”,深化对外对内两个协作,用好市外市内两种资源,构建区域协作大格局。
推进四省九市的区域协作,主动参与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,争取成为先行启动区,努力把衢州打造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。全面落实“1+33”杭衢战略合作协议,推动杭衢两地形成“1+8”市域一体对口协作新模式,构建多层次、宽领域、全方位的山海协作新架构,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。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升级版和“一带一路”开放合作升级版,重点以建设浙西航空物流机场为核心,打造国内重要的航空物流枢纽;以“一带一路”商贸合作项目为载体,深化推进贸易促进活动,着力把衢州打造成为连接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、辐射浙皖闽赣四省的商贸重镇。

7、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、扩展发展新空间,力促便民生活。
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,保持适度超前、拓展发展空间。高铁新城建设要按照花园式、园林式要求,充分体现低容积率、低密度、小街巷、小尺度、密路网。突出抓好旅游集散中心、换乘中心、会展中心、停车场、充电桩等项目布局和实施,加快推进信安湖城市客厅、创新大厦、便民服务和文化艺术中心、“一场多馆”(体育场、体育馆、游泳馆、特色馆、青少年宫、科技馆)、四省边际中心医院、四省边际商贸中心、高端度假休闲主题酒店等项目建设。深化海绵城市建设试点,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。推进旅游风景道、城市绿道、骑行专线、登山步道、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。大力推行智慧应用。

衢州将紧紧围绕“打造生态屏障、建设幸福衢州”的目标,牢牢把握“以生态文明建设力促转型升级”的中心任务,坚持生态优先、转型为重、民生至上,着力构建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体系、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、公平均等的民生保障体系,推动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,让衢州人民的收入更称心、居住更舒心、保障更安心、平安更放心、生活更顺心,努力打造美丽浙江重要生态屏障,建设具有衢州特色、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样板。